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,打开洪秀全的国库后,为何大喊:我命休矣
“天京破了,圣库却空得能听见回声。”——1864年7月20日清晨,先头营把这句话递到曾国荃案头时,他正用一块湿布擦手,布面洗出淡淡粉色,像没褪干净的血。那一刻,湘军上下都明白:仗打完了,戏才刚开场。
“天京破了,圣库却空得能听见回声。”——1864年7月20日清晨,先头营把这句话递到曾国荃案头时,他正用一块湿布擦手,布面洗出淡淡粉色,像没褪干净的血。那一刻,湘军上下都明白:仗打完了,戏才刚开场。
那年夏天的南京城特别不一样。1864年7月19号,清军把城墙炸开个大口子冲进去。湘军是曾国荃带的,打天京城打了两年多,这回终于进去了。可进城后发生啥,史料说的都不一样。
与外面喧嚣燥热的街市不同,曾国荃的大帅府里,一片清凉静谧。这座府邸,人称“曾园”,是曾国荃权势的缩影。从湖南乡下走出来的泥腿子,到如今权倾两湖两广的“九帅”,这座园子里的每一块太湖石,每一根雕花廊柱,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主人的赫赫威名。
1864年4月起,曾国藩麾下的3万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带领下,死死地围住了太平天国的首都——天京(南京)。犹如巨蟹钳住了小鱼,大蟒缠住了白兔。整个天京再也动弹不得。他从1862年二月二十四日从安庆出兵,到四月二十日就打到了长江边上,五月初四就打到了南京雨花台。
石月桂被押上那座简陋的木台时,台下围观的湘军士兵立马爆发出一阵哄笑,还有人对着她指指点点。她身上穿的还是那件洗得发白、打了两个补丁的粗布衣裳,头发却梳得整整齐齐,一丝不乱,脸上没有半分临刑前的惧色,反倒带着一丝淡淡的嘲讽 —— 像是在嘲笑这些眼下张牙舞爪的胜利
咸丰十一年(1861),历经三年的安庆之战终于在北城墙的轰然倒塌中落幕。几个月后,曾国藩之弟曾国荃就率部急行军,连克南京周围地区,直逼南京脚下。这一贸然进军的举措,让曾国藩大为忧虑,劝曾国荃稳扎稳打,先退兵驻守。但曾国荃认为:“舍老巢勿攻,浪战无益,逼城足以致
“六朝金粉地,一朝成鬼蜮”——湘军攻破天京城的那一刻,南京城彻底跌入血火地狱。这座承载着千年繁华的古都,为何在太平天国覆灭时沦为“金陵永穷”的代名词?湘军将领曾国荃的“捷报”里藏着多少被掩盖的暴行?今天咱们就扒开历史迷雾,用亲历者赵烈文的日记为证,揭开这场被清
我的办法不一定好使,但不妨一试,闲暇时间看看《曾国藩家书》,这位晚清 “顶流”,被很多人称为千古第一完人,他的一生堪称 “逆风翻盘” 的教科书。他的经历或许能给正在陷迷茫中的你,点亮一盏灯。
"做自己最硬的靠山"——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,道出了人生最深刻的生存智慧。陶行知先生在《自立歌》中早已点明:"滴自己的汗,吃自己的饭,自己的事自己干。靠人,靠天,靠祖上,不算是好汉!"
同治元年五月,长江南岸的黄梅刚谢,空气中还飘着潮湿的水汽,曾国荃率湘军吉字营两万余人,踏着泥泞的田埂抵达南京城外。队伍行至雨花台时,他勒住马缰,身后的士兵们也随之停下——前方那座被太平军改称“天京”的古都,像一头被铁链锁住却仍露獠牙的巨兽,沉沉卧在江南的平原上
咸丰十年冬,皖地的寒风似淬了冰的刀,卷着长江江面蒸腾的湿气,在安庆城外连绵数十里的湘军大营里打着旋儿。风过之处,营旗猎猎作响,像是无数面小鼓在敲打着将士们的耳膜,也敲打着曾国荃紧绷的神经。他率部围困这座太平天国西线重镇已逾一年,营垒外那道深达丈余的壕沟,经冬雪
小时候咱总觉得,见过大世面的人就得是穿名牌、坐飞机跟坐公交似的,一开口全是各国哪儿好玩哪儿好吃的主儿。后来在小区里认识了张奶奶,这想法才慢慢变了。张奶奶每天早上准去菜市场,买完菜总顺手帮摊主把烂菜叶归置到垃圾袋里,遇上腿脚不利索的老人,还会拎着人家的菜篮子送下